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2008年,中国出口增速加速下滑已成定局。过分依赖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需要改变,但国内消费前景仍不明朗,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挑战。
9月22日,海关总署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前7个月,扣除价格因素后,中国外贸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2.5%,进口数量增长9.8%。与之相对,中国前7个月名义出口额增长22.6%,名义进口额增长31.1%。
中国实际出口增速下滑,自2007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曾于2008年3月向商务部递交一份报告。报告指出,自2007年9月以后,中国出口月度实际增长率已经从上半年的约20%降至10%以下。2008年一季度,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3%,十分接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情况。
作为金融风暴的中心,美国的进口需求急剧下降。海关总署报告指出,2008年前7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9.9%,增幅下滑8.1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增幅首次回落至个位数。1~7月,美国仍然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
海关总署将中国对美出口减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蔓延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须警惕次贷危机负面影响继续蔓延,对其连锁后果要予以密切关注。”
实际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危机初步爆发时,部分中国出口企业转向欧洲市场,同时,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保持强劲,而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然而,当危机进一步深化,这些国家经济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进口需求显著下降。
这些因素在近几个月逐步显现。中国到欧洲出口已从年初30%~40%的高增长降至8月的22%。中国出口日本的情形与此类似,且下滑趋势可能延续。除巴西以外,中国对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也明显放慢,到俄罗斯的出口已经第二个月呈现负增长。
海关总署所说的两大因素中,次贷危机的深化并非中国可以控制,而近期人民币升值速度已经明显放缓,亦无法改变出口下滑的大趋势。有专家指出,“指望通过出口的顺差拉动经济,看来已经很难达到”。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则认为,即使没有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下调,中国出口增长也会遇到瓶颈,“外部冲击和内部政策调整只不过是将这一过程提前了。”中国若寄希望于美国经济复苏以舒解外需走弱的压力,可能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经济增长惟有靠内需推动。
短期来看,中国国内消费增长强劲。8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3.2%,扣除价格因素后,创历史新高。但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消费的持续增长包含了虚增的成分:限额以上零售品中,20%为石油类产品,2008年以来,同比增速高达50%,仅此一项就对消费增长贡献了10个百分点以上。
未来中国消费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1)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中国人民银行9月22日发布的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满意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下降,未来增收信心不足;(2)工业产出继续放慢,企业停产或倒闭带来的失业或收入下降,亦可能导致消费走弱。刺激消费的根本,还在于提高居民收入。
中国无法扭转全球经济形势,却可以努力将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冲击降至最小。各方面政策调整的最终归结,也就是为经济“托底”的,还是财政实力。中国目前有较低的赤字率,说明财政政策有较大的空间。而财政政策如何定夺,最终取决于决策者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