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黄埔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出口新的充气橡胶轮胎(简称轮胎)2430万条,价值2.1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5.7%和42.5%。其中,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成,国有企业是出口主体,美国为最大出口市场。海关分析认为,广东轮胎出口在平稳增长的同时,相关制约因素仍不容忽视。
首先是技术壁垒。广东省出口的轮胎产品仍以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斜交胎为主。这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经停止生产或很少生产,才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自2000年起到目前为止,共有28个国家发布了51个关于轮胎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欧盟国家实施的绿色认证标签涉及到的化学产品近3万种;日本政府要求自2000年后向日本出口的所有商品必须符合国际绿色认证要求;美国动用《关税法》第337条款项,阻止中国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都使中国的轮胎出口形势越发严峻。
其次是反倾销调查。中国的汽车轮胎生产居全球第一位,出口居于第二位,但品牌输出效果微弱,利润微薄。中国出口轮胎价格均低于各国轮胎平均出口价格,其中,乘用胎价格低26%,轻卡胎低21%,载重胎低38% ,而这样的价格构成体系,也为国外反倾销起诉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澳大利亚、巴西、秘鲁、埃及、土耳其、南非、墨西哥、印度等多个国家对我国出口轮胎发起过反倾销调查,中国轮胎行业已成为国际贸易中遭受反倾销频率最高、次数最多的行业之一。
第三是成本压力。美国的《FMVSS139轮胎测试标准》和欧盟的REACH法规实施后,最令中国轮胎企业头痛的不是该规定,而是其认定标准。达到这些标准就意味着企业要多付出两部分成本,即提高生产成本和新增巨额检测费用。出口欧盟的企业必须自己提出无害证据,提供证据所需的检测费用由企业承担,据欧盟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约8.5 万欧元,每一种新物质的检测约57万欧元 。另外,轮胎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未能消化持续上涨的橡胶原料价格和能源费用因素,加之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使得中国轮胎在海外市场竞争力减弱。
对此,海关专业人士建议:一是相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帮助企业加强对美国、欧盟轮胎进口新标准及其他国外相关技术标准的收集和研究,力争将其对轮胎产业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将生产重心转移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上;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企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偷工减料、低价竞销等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四是加大新兴市场的开辟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生产基地,合理规避贸易壁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