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据科森环境技术消息,随着全球加速向可再生能源系统和电动汽车转型,这对于实现2050年气候中和目标至关重要,确保电池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负责任运作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欧盟新电池法的尽职调查条款如果得到科学、合理的实施,有望推动绿色电池和负责任采购的发展,成为全球电池产业可持续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根据这一法规,企业需识别、减缓并评估锂、镍、钴和石墨等关键矿产的供应链中潜在人权、环境与气候变化影响。这些新规将于2025年8月正式生效,恰逢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关键时刻。此时,更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而非放宽环保与社会责任标准。
近期来自T&E的一项国际评估分析了汽车制造商针对欧盟新电池法尽职调查条款的执行进展,展示了若干最佳实践案例及尚需改进的方面。虽然该研究并不全面,主要基于公开数据,并参考了T&E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但为国际业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主要发现包括:
供应链透明化持续推进
多数汽车制造商已开始建立供应链政策,并实施了初步的风险评估措施,显示出对法规合规的积极准备。例如,尽管仍有部分企业未覆盖所有潜在风险,但
大部分已采取不同层级的风险评估与披露。
环境影响管理有所进展
在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方面,企业对范围三(供应链)排放的披露不断增多,展现了提升环境信息透明度的努力。
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进展
多数企业已设立了电池原材料的追溯体系,虽然尚未普遍做到矿区级追溯,但可追溯性机制已初步建立。
不过,仍存在一些差距。例如,尽管企业普遍出台了供应链防止森林砍伐的政策,但在设立明确、可量化的承诺方面仍需加强。此外,大部分企业已披露自身的用水量,但对上游供应商用水情况的披露尚属空白,未来加强这一领域的合规将是降低环境风险的关键步骤。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欧洲汽车制造商在准备度方面普遍领先于中国企业。例如,宝马、奔驰等企业在风险识别、评估及供应链追溯能力方面表现突出。这为中国企业应对欧盟法规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也提示中国企业必须加快步伐、迎头赶上。
T&E向欧委会等政策制定者提出了重要建议,坚持强化欧盟新电池法尽职调查职责:
● 保持电池法规尽职调查条款的主要文本,不削弱义务,仅聚焦于简化申报程序。
● 在规则生效前,依据最佳实践并符合现有国际标准,完成尽职调查要求的实施指南,同时确保所有成员国的指定机构均已就位,以验证合规性。
● 如无法避免推迟规则实施,推迟时间不应超过1年。
● 建立健全且有针对性的尽职调查体系认可标准,如法规所设想的那样。标准必须确保体系仅在完全符合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认可,同时允许这些体系的采纳,以支持企业和指定机构的工作。
坚持共赢合作,推动绿色转型
欧盟新电池法的顺利实施关乎全球产业链的平稳运行。中国作为全球电池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和高标准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
1、规应兼顾科学性与可行性
尽职调查条款的执行应基于国际公认的标准,确保公平、公正、透明,同时避免不合理的合规负担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
2、动务实合作,提升能力建设
中国企业愿与欧盟及其他国际伙伴加强技术交流、经验分享与能力建设,共同提升供应链的合规水平。
3、强信息互认与国际协同
鼓励建立互认机制,推动欧盟与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上的对接,减少重复合规成本。
建设性建议
欧盟委员会在法规落地中,应继续秉持开放与合作的态度,确保政策导向既保持高水平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标准,同时注重实施的可操作性。建议:
在最终指导文件中充分听取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方意见,确保指导方针具有全球适用性。
确保各成员国公告机构到位前,不仓促启动强制性合规程序,保障企业有充分准备时间。
在必要时适度调整实施时间表,平衡环境保护与供应链稳定发展,确保过渡顺利。
转载链接:http://www.tbt.org.cn/warningDetail.html?id=MZPkb7PAkExR25X3Fwakh6ZqG7KZjboEhjoCvsr
关注“广东技术性贸易措施”,获取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