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加快以标准提升引领工业母机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工业母机又被称为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当前,我国工业母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我国工业母机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第二梯队前列。
《方案》要求,要以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增强高水平标准供给,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标准协同,加快推进标准体系国内国际兼容,最大程度释放标准化效能。
《方案》明确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其一是到2026年,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工业母机产品质量提升和设备升级换代,以高水平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牵头制修订不少于5项相关国际标准,国际标准转化率达90%,标准供给结构更加优化。加快高端工业母机、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功能部件、先进制造工艺、关键核心零部件等标准研制,部分关键标准适度领先于产业发展平均水平,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有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适用标准,形成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标准成果的常态化衔接机制,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联动更加紧密高效。其二是到2030年,适应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全面形成,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持续跃升,以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全面显现,减材、等材制造标准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增材制造标准水平达到世界领先。
《方案》确定了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路。包括注重标准体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动,以标准助力解决产业链短板和瓶颈,推动前瞻及原创性标准突破和推广应用,以标准助力实现工业母机产业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齐头并进;注重统筹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一体化建设,充分考虑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协调配套关系,强化“链”式思维,通过科学的标准体系建设牵引工业母机产业质量整体跃升;注重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兼容加快采用先进适用国际标准,及时推动中国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积极开展优势领域国内国际标准同步制定,以标准国际化加快促进工业母机产业国际合作。
根据《方案》,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主要由基础通用、设计配套、制造装备、制造工艺、检验检测、行业应用6个层次,34个大类、17个小类内容组成,并根据工业母机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方案》指出,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是支撑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标准群,通过标准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映射,实现相关标准与技术、产品、服务的“软联通”。其中,基础通用标准贯穿工业母机产业链,是标准体系的底座;设计配套标准构成了工业母机生产的配套保障;制造装备标准是标准体系核心,体现工业母机的整体技术水平;制造工艺标准是产品成型的关键,影响着产品质量和成本管控;检验检测标准是评估产品质量的依据;行业应用标准为工业母机赋能其他产业提供技术保障。
《方案》还提出“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推动成系列标准制修订、强化交叉融合领域标准研制、加快提升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四方面重点任务。其中,在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方面,围绕高端复合数控机床、一体化压铸、精密锻造、复合增材制造、高端注塑成型、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功能部件等重点方向;在强化交叉融合领域标准研制方面,积极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母机中应用相关标准的研制。
关注“广东技术性贸易措施”,获取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