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钢铁业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继续快速增产,终于引发了整肃——中钢协人士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整肃行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向全国各省市区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大型钢铁企业下发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提出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
“收到通报后,中钢协正在配合工信部和发改委做前期行业调研工作。”5月1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表示,“遏制产能是老话题,但这次的力度比以往都会大。”
单尚华透露,目前中钢协正在组织钢铁生产企业对热轧板、冷轧板、中厚板等产能严重过剩的品种实行自律性限产措施。中钢协还将和五矿商会研究进一步减少进口铁矿石中间贸易商和钢材贸易商数量的措施,“准入门槛都要提高”。
回暖真相
工信部的焦虑,缘于钢铁业在刺激内需政策背景下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回暖”局面。
4月份以来,钢铁价格再次大幅上涨。5月初,国内钢材价格指数达到148.51点,较3月末上涨4.36%。其中,线材价格指数155.57,较3月末上涨6.64%;板材价格指数148.19,较3月末上涨3.24%。
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几大主流钢厂即将提价的传闻。业内人士预测,考虑到季度性需求的释放,5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形势将好于4月份。
回暖信号给行业中的许多人以乐观预期和扩产冲动。钢铁业出现了“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供需关系严重失衡”。
工信部在《通报》中判断,当前钢铁行业产能已严重过剩,“2009年产量只需保持47亿吨就能保持供需平衡,产能与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过剩约25%-30%”。
工信部列举最新统计数据称,被纳入统计的72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第一季度共生产粗钢1.274亿吨,同比增长1.4%,而同期粗钢的表观消费量仅为1.263亿吨,显示国内需求依然疲软,产量仍明显过高。
“钢铁业并没有实质性回暖,而只是一种短期价格震荡,主要是由于二季度是传统施工高峰期,会短期内吸纳一些产品。” 单尚华认为,钢铁业率先回暖后,下游的房地产、机械等都没有回暖。在此情形下,缺乏需求支撑的扩产十分危险。
据海关最新统计,4月份出口钢材141万吨,较3月份下降26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0.5%;1-4月累计出口655万吨,同比下降59.5%。
“中国如今已成了‘世界的钢铁仓库’。”单尚华说,危机已经压在每个钢厂头上了。
为此,号召企业再度集体限产减产,是中钢协配合工信部控制钢铁行业产量增长的举措之一。
史上首次“紧急通报”
然而,大中型钢厂限产能否成功救市,也还是一个未知数。据中钢协统计,2009年以来排在增产前50名的绝大部分是500万吨以下的中小民营钢企,宝钢、武钢、鞍钢等大企业都在限产。
为此,工信部在《通报》中提出,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责令列入淘汰类的落后炼铁、炼钢、轧钢生产线停止生产,已经停产的严禁死灰复燃;对落后钢铁企业、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当地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
工信部还要求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水价政策,对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等淘汰类,2005年8月以后建设的120吨以下转炉、70吨以下电炉、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等限制类生产能力继续实施淘汰类、限制类差别电价。
打压落后产能也并不只针对中小钢厂。《通报》中提出“大中型钢铁企业要带头停产部分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产能”。
在工信部发出《通报》的同时,5月4日,国家发改委也连发两个文件提出,钢铁行业在2010年年底前,必须完成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