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危机逼近中国制鞋业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05-03-15 阅读:1769次
有关专家指出,欧盟采取“预控”措施是为今后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做准备。
“危机正在步步逼近,中国鞋业应提前做好应对措施。”这是日前由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进出口贸易局、广东鞋业厂商会、广东省皮革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广东省鞋业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讲座上,有关专家对今年中国鞋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预测。
对“取消配额”不能盲目乐观
005年1月1日起,欧盟取消部分鞋类产品配额限制。对于这一利好消息,有人曾乐观地认为,配额限制取消,中国鞋业将在国际市场上高歌猛进,特别是给迂回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鞋提供一条便捷的直通路。
然而,仅过一个月,包括德国、英国、立陶宛等在内的几乎所有欧盟国家对进口中国鞋突然实施预先监控。随后,意大利鞋协会向欧委会提出对中国出口欧盟所有鞋类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申诉。目前,欧盟正在审议已经收到的信息和数据,并且正在做立案前的准备工作。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王磊认为,这将是1995年以来欧盟对产自中国的部分鞋类产品进行数量限制和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后的又一贸易壁垒措施,将使我国鞋类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更加步履艰难。
实际上,欧盟的激烈反应早有预兆,此前西班牙“烧温州鞋事件”就是一个强烈的警告。随着配额取消,中国鞋将大举进入欧洲,其质优价廉的特点很容易引起欧洲制鞋行业的强烈反应,欧盟绝不可能轻易让出市场。为了保护自己的企业而抛出预先监控措施,应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根据WTO特保措施规定,一旦有欧盟成员国提出该国制鞋工业及市场受到进口鞋的损害,对我国出口鞋类实行特保调查,就意味着我国的鞋类出口不得不面临一定限期的特保调查,更有受到被征收附加税的可能。
欧盟实施“预控”是危机前奏
据了解,2004年中国出口鞋类产品15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7%左右,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盟市场。中国鞋占欧盟进口鞋类总额约20%。对中国鞋实行预先监控,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欧盟掌握中国鞋出口到该市场的数量,但暂时不会对中国鞋业出口企业有多大的影响,只是在出口程序上相对麻烦一些。关于预先监控的具体措施还没有出台,现在对中国企业还没有影响,但它已预示着鞋类产品出口欧盟将会受到更严格的限制。
业内人士称,欧盟“预先进口许可监控”的实施,只是前奏。实际上,此项措施是欧盟为了进一步对中国鞋类产品实施更严格限制的前期准备,监控实施后,欧盟将有可能采用反倾销或特保等贸易壁垒,对中国鞋类进入欧盟市场设障。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欧盟对我国鞋类出口进行监控,将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被其他国家效仿。有专家指出,如果中国企业还是奉行以低价“杀手锏”抢占国外市场,中国鞋业在国际市场上将会如履薄冰。
面对即将来临的危机,中国鞋企要学习和掌握应对反倾销的有关知识和法律规定,学会在调查前、调查中和应诉时应该怎么做。此外,应学习去年美国家具反倾销案中的台湾厂商,积极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
“价廉物美”可能是一种悲哀
“价廉物美”曾是中国商品的骄傲,但是,在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商品受歧视的根源。随着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我们的竞争优势将使一些国家的某些产业重新洗牌。但这些优势并非出自技术革新。一些没有丝毫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发达国家早已停产,而我国一些地区却对该类产品乐此不疲。这其实是在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资源。由此而论,“价廉物美”不再是中国商品的优势,而是中国企业的悲哀。
专家指出,作为鞋类生产和出口大省,广东企业更要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据悉,2004年,广东年产各类鞋35亿双以上,出口26亿双,主要出口地区为美国、欧盟、日本、南非等。广东鞋业厂商会会长丘小广介绍,目前,广东省有108个名牌,占全国总数的19.4%,居全国首位,但获得中国名牌的只有一家。究其原因,丘小广认为广东制鞋企业长期以来为国外、省外知名品牌贴牌加工,满足加工费的稳定收入,安于现状,只看到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忽视品牌建设。
王磊认为,广东鞋业要突破国外的贸易壁垒,必须从“鞋类制造”向“鞋类创造”跨越。“创造”不仅包括新工艺、新款式等实体方面,还包括新的时尚理念、营销方式等文化上的内容。
来源:羊城晚报
本文包含附件,您需要
登录后,才能查看此附件内容!
如果您还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